《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闪耀真理光芒
作者:李锦云《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3日 06版)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底至5月初。100多年过去了,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国面貌今非昔比,今天,我们还有必要研习这部著作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作为一部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哥达纲领批判》不仅没有在时光的洪流中被淹没,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理反而愈加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哥达纲领批判》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书中的许多观点依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达成合并协议,在制定统一的新党纲领时,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作了无原则的妥协,把一些拉萨尔主义的错误观点写进纲领草案中。马克思认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决不能用原则来做交易,降低党的理论水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逐字逐句剖析批驳了合并纲领草案,用词尖锐而严厉,在清算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同时,阐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战略、策略思想。马克思生前,《哥达纲领批判》并没有发表。1891年1月,恩格斯为了反击日见抬头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正确的纲领,将这一著作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
《哥达纲领批判》批驳了“自由国家”的谬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一理论为当时的无产阶级指明了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此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因此,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也是新时期我们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题中应有之义。
《哥达纲领批判》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还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已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有了巨大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继续推动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哥达纲领批判》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李锦云)